开栏语:一名干警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故事就是一份力量。在人民法院,总有一些身影用行动诠释初心,用平凡书写不凡。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点滴付出筑牢公平正义的基石;他们或许默默无闻,却用坚守与担当照亮司法为民的初心。他们用行动证明:公正司法,始于平凡点滴;司法为民,贵在持之以恒。
本专栏聚焦身边的先进典型,讲述他们扎根审判执行、调解一线、服务群众的真实故事。愿这些平凡而温暖的榜样,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力量,共同书写新时代法院人的奋斗篇章!
全市法院书记员标兵:马小莲
她以细致与坚韧,在繁琐中追寻精度,在重复中守护公正,一步步成长为法官口中“靠得住”的书记员,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司法辅助人员的责任与温度。
她就是惠农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书记员,马小莲。
从“跟不上”到“靠得住”
在法院,书记员是确保案件流程无遗漏的关键角色,从庭前准备到庭审记录,再到卷宗整理,他们的工作虽不常被公众关注,却是司法体系高效运转的关键环节。
刚接触刑事庭审记录时,高强度的问答节奏和专业术语的快速交织,常让马小莲感到无所适从。她清楚庭审笔录作为案件核心证据,若记录存在遗漏或偏差,可能导致案件事实认定错误,影响判决公正性,这就要求她必须要把业务能力提上去。

那段时间,她经常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反复回听庭审录音,比对笔录差异,总结遗漏类型,她把常见的法言法语、程序用语整理出来,利用碎片时间强化记忆,主动向法官请教不同类型案件的审理逻辑和记录重点,逐渐摸索出一套清晰高效的工作方法。
如今的她,已是刑庭公认的“快笔头”,能精准捕捉庭审关键内容,熟练运用省略归纳却不失原意。法官评价马小莲是“靠得住”的书记员。
不只是记录的“工具人”
“司法为民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行动中。”马小莲始终牢记这一点。
刑事审判工作中,当事人常带着焦虑与无助。书记员往往是他们在法庭上第一个接触、也是最后一位沟通的工作人员。正因为清楚这一点,马小莲坚持在细节处体现司法的人文关怀。

在一起交通肇事案件中,被告人突发脑梗失去语言能力,导致事故发生后无法清晰陈述事实。其所驾驶的车辆仅投保了交强险,赔偿额度有限;与此同时,因缺乏充分证据,该事故是否构成工伤也面临认定难题。加之被告人家庭经济困难,难以承担对被害人近亲属的经济赔偿。
马小莲在了解这一复杂情况后,主动配合法官,多次与被告人所在单位、侦查机关等进行深入沟通和协调。经过不懈努力,最终促成被告单位与被害人近亲属达成赔偿协议:除交强险依法赔付外,由被告人单位额外支付被害人近亲属经济损失四十万元。这个曾经看似无解的困局,因为一份超越职责的关怀与担当,终于迎来了温暖的曙光。
这样的场景在她工作中并不少见。她始终相信,法律是刚性的,但法院人可以是有温度的。准时通知、耐心解答、一句提醒、一次搀扶……这些细微之举,也让法律有了更多可感可触的底色。
三年零差错背后的坚持
案卷的整理与归档看似程式化,却是司法责任闭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马小莲对待每一本卷宗都极其认真,从页码编码、证据归位到目录编写,她都严格遵循规范,确保经手案件材料齐全、顺序规范、存档及时。

三年来,她累计完成庭审记录五百余次,整理归档卷宗近千册,始终保持“零差错”。数字背后,是她对职责的敬畏,更是对公正的坚守。
马小莲的成长路上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
只有日复一日的专注与打磨。
她从惶恐到从容,从陌生到熟练,
始终不忘的是最初那份
“要对得起每一份笔录”的决心。
她在平凡的书记员岗位上,
以严谨、细致与温度,
诠释着司法辅助人员的专业精神与责任担当。
她让每一次庭审有据可循,
让每一位当事人感受到被尊重,
也让公平正义通过扎实的基础工作得以实现。
这正是她对
“青春之名,司法担当”
最真实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