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破坏了,修复起来难上加难!咱们宁夏的生态环境家底,经不起折腾了。”

6月,石嘴山市中级人民法院组织开展“青风向绿行·法徽耀山河”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题青年干警实践训练营系列活动中,中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李学文的一堂围绕生态司法的理论导学开场白振聋发聩。
数字背后,是触目惊心的环境伤痕。
李学文结合近年来真实案例和详实数据,深入分析了当前宁夏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强调“司法是守护绿水青山的最后一道防线。”
带着课堂上的思考和沉甸甸的责任感,青年干警们走进了生态保护和修复一线“大课堂”。
在贺兰山大磴沟生态修复示范点,大家爬上了法院参与绿化的山头。在这里,法院干警们曾身体力行,在布满石块、残渣的大地伤疤中,挖坑、种树、浇水,年复一年,正是他们的坚持不懈让这片曾经寸草不生的废弃矿山如今新绿点点,其中的艰辛,时隔多年仍记忆犹新。
来到石炭井废弃矿山,眼前的景象更让人震撼。巨大的矿坑正在被重塑,工作人员展示了修复前后的对比图,讲解了工程技术和进展。但讨论的焦点很快落在了那些绕不开的法律难题上:怎么确保环评真正管用?政府、企业、施工方,责任到底怎么分得清?过去破坏造成的损失,现在怎么追回来?这些问题,让干警们深刻体会到,让大地重新披绿,光有技术不够,法治的保障必须紧紧跟上。
在石嘴山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干警们看到了生态保护的“甜头”,工作人员介绍着怎么把好山好水变成生态旅游、特色种植这些富民产业。这让干警们打开了思路:法院该怎么做,才能给这些绿色产业当好“靠山”?怎么保护大家的权益?怎么提前预防和化解可能出现的纠纷?法治这把“钥匙”,怎么才能更好地点亮“绿水青山”的价值?
课堂在延伸,担当在践行。世界环境日,青年干警们的身影出现在黄河岸边的星海镇和银河村。在星海镇,他们给村民们送上《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宁夏回族自治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促进条例》这些“护河宝典”,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讲清保护生态、节约用水、防治污染的道理,也严肃地告诉大家破坏黄河生态的法律后果,鼓励大家从身边小事做起守护母亲河。
在银河村,干警们被村民自发组织的“爱鸟护鸟队”感动了。看着宣传片里村民巡逻湿地、救助鸟儿、清理垃圾的身影,听着村里保护鸟类家园、恢复植被、治理河滩的经验和实实在在的成效,大家深受教育。在村里的宪法广场,干警们摆开普法“摊位”,结合银河村湿地公园的特点,重点讲解保护水资源、湿地修复的法律规定,强调湿地对黄河生态有多重要,现场解答村民疑问,把“保护黄河,人人有责”的法治种子播撒下去。
这一路走下来,看的是现场,想的是责任。青年干警们围绕“怎么用法治力量守护好绿水青山”,结合亲身经历,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不少接地气、能操作的好点子。大家谈感悟时都提到,这次研学实践,让自己对生态破坏有多严重、司法保护有多紧迫,认识更深了;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背后的法治要求,理解更透了;特别是运用法律思维去发现环境问题、推动问题解决、服务保障发展的能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
从贺兰山的修复现场到石炭井的治理工地,从“两山”理念转化的探索点到黄河岸边的普法点,石嘴山法院青年干警的脚印,深深印在了守护绿水青山的最前线。石嘴山市两级法院将持续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深度融入生态治理大格局,讲好环境资源司法保护故事,扩大司法保护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为服务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