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青年干警在基层治理实践中锤炼真本领?
今年以来,石嘴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持续开展“青蓝工程”青年干警实践训练营活动,4月,以“青法铸公正·使命护安宁”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为主题,组织石嘴山市两级法院青年干警通过系列实践活动,将基层社会治理难题转化为能力提升的“磨刀石”。

从理论到实践,专题授课夯实法律根基
训练营设置“刑事审判理论导学课堂”,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强以“《刑法修正案(十一)》适用中的疑难问题梳理及对策”为题展开专题培训。
王强围绕“刑修十一、十二”中有关刑法时间效力问题,以及众多看似相近罪名间细微处的区别及法律适用难点等,通过“法条对比+案例剖析”方式,带领青年干警梳理出刑事责任年龄认定尺度变化、妨害安全驾驶罪入罪要件等9个审判实务争议点,引导大家对基层社会治理中高发的故意伤害等涉及犯罪行为的定性难题展开深度思考,并就如何在审判活动中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审判理念提出个人见解,也向青年干警就如何提高审判技巧、高效做好审判辅助工作传授了自己的工作方法和经验。


从庭审到街巷,全流程跟学破解治理堵点
训练营组织青年干警先后进驻综治中心、基层派出所等治理末梢,深度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在大武口区综治中心,干警们以观察员身份参与社区矛盾纠纷调处,对照“五心和十二调解法”逐项验证“法言法语”和“讲人话”在矛盾纠纷调解中的区别与效果;在派出所接警中心,通过比对《执法记录规范化对照清单》,系统梳理出笔录缺失当事人身份核验记录、调解文书要素不全等5类共性问题,形成《执法司法衔接证据审查建议》。
“过去在法庭看到的证据瑕疵,现在终于明白问题出在哪个环节。”法官助理李嘉豪感慨道。


从个案到机制,激烈研讨孵化协作方案
“法院有时候在与当事人沟通时很不顺畅,咱们民警似乎更容易与群众打成一片,有啥诀窍吗?”
“在赡养和家暴方面,判决是最终手段,家事纠纷更多的还是依赖于调解,但很难让双方都满意。社区对这方面工作有没有更好的经验?”
针对实践训练中发现的高频治理难题,法院联合综治中心、公安机关开办2场专题研讨会,法院干警与综治干部、派出所民警等热切交流,不断抛出问题,请教工作经验。
围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难”问题,综治中心提出“大综治”理念,依托基层法治工作平台,建成五级综治指挥调度,动态掌握辖区矛盾纠纷和社会治安情况,确保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对于“家暴案件取证难”问题,青年干警结合审判中发现的伤情鉴定滞后、接警记录缺失等痛点,建议推动建立公安机关处置时同步固定视频证据、伤情检查双备案机制;就法院“执行查人找物效率低”困境,提出建立执行案件警院实时协查通道的可行性意见。


从经验到指引,治理智慧反哺审判实践
“要想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效率,‘好好说话、规范执法’是原则,‘多换位思考、取得群众的信任’是基础。”
“基层治理不是‘单打独斗’,要善于将司法裁判规则转化为前端治理智慧。”
大武口区综治中心和派出所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为法院审判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法院干警通过深入基层开展实践,生动把握基层治理规律,积极将本期训练营所学习到的社区矛盾化解经验提炼为“类案调解标准”,在审理相邻权、物业、家事纠纷等案件时能及时根据不同矛盾纠纷类型,调整审理、调解方式方法,以更“接地气”的表达,推动调解方案的达成,并及时与社区治理相衔接,实现“审理一案、治理一片”的延伸效果。
实践表明,通过系统梳理基层治理中的矛盾化解逻辑、执法规范流程和多元协作机制,法院能够将社会治理的“末梢经验”转化为审判实践的“前端指引”,推动司法裁判与基层治理效能深度融合。
“法官既要坐堂问案,更要读懂市井百态,这次训练营让我们找到了能力转化的现实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