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莉)来不及说声再见
看暮色已淹没城
终究一尘不染
越是放开越是刻骨铭心
来不及说声爱你
看岁月已走向远方
终究一尘不染
越是离开越是刻骨铭心
注定你我终究不染
——胡小喃《不染》
再见时
不知作者胡小喃怀着怎样的初心写《不染》这首歌词,却像极了是在说我和我的故乡。“越是离开越是刻骨铭心,注定你我终究不染。”宁夏,我生长的故土,大千世界的一隅。一路走来已经习惯于她无声的滋养,再见时却频频回忆。
去年秋天的时候,我从北京回到宁夏,再踏上这片热土,既感到一种久违的温暖,又有些近乡情惬的陌生。返乡后第二天回到小时候长大的村子里,车开到村口的时候,我看到墙上写着“听党话,跟党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样的标语,在夕阳的余晖下,这些金底红体的字越发显得耀眼好看。一群放学的小孩在柏油马路上奔着跑着,他们活泼而娇小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夕阳的倩影里,隐没在大山深处。
这还是我小时候长大的那个地方吗?记忆仿佛还停留在昨天那个偏远落后的小村子,没有宽敞平坦的柏油大道,没有一座座排列整齐的学校教室,没有一间间翻新的红瓦房和二层小楼,也没有挂在乡亲们脸庞上充满希望的幸福和愉悦。改变似乎就是从这几年开始的,尤其2020年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之后,乡亲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一个直观的感受是,住在村子里生活方面的感受和在城市没有什么两样。每家每户都盖了专门的洗漱间,用太阳能热水器持续提供热水,农村改厕政策落实后在村里如厕也不用有卫生方面的顾虑了,夜晚还能听到乡间树林里虫鸟的歌唱声,驻村党员干部带领村民将村里的莲花谷发展成专门的旅游景点,接待游客已经过万。莲花谷是童年的秘密之地,无数个美好的时光都和它的一切相关,和它的每一棵古树、每一朵淡黄色的花、每一只被吹散的蒲公英、每一片温馨又浪漫的绿色、每一声外婆的呼唤相关……回到这里,我感到离记忆中的童年如此之近,又一次贴近这亲切又迷人的土地,我看到新时代农村的一种自然美和人文美兼具的全新面貌。和村里人进行短暂的交谈后得知,前些年村里年轻人留不住,他们走出村子之后宁可在县城里打工也不愿回到乡下,但自从村子里有了这些惠农利民的好政策,有了带着村民一起闯一起干的党员和村干部,大家都充满了信心,鼓了一把劲要把村子建设好,让年轻人都愿意留下来,让乡村振兴不是口号。谁曾想,短短几年的时间,愿望都实现了。村里人都说,还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好,如今再也不是靠天吃饭的年代了,在土地里每一颗种子的投入都将成为来年实实在在的收入。我替他们感到开心,心里也莫名地骄傲。
回忆里
记忆又回到了从宁夏到重庆上大学的时候。刚去班上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我说我是宁夏人,有同学就惊讶地说“那么远啊!是不是沙漠地区?”远不远我自然是知道的,但是对于沙漠这种景观,我只能不无遗憾地说我从小就没有见过沙漠的样子,直到现在也是。更有同学茫然地问道:“宁夏是甘肃省的吗?”更不用说他们对宁夏固原市某个县的一个小村子,那真是一无所知了。
我所出生的地方,是固原市南部彭阳县的一个小村子,位于宁夏南部。夏季短暂而凉爽,秋天有冷雨,冬季寒冷而干燥,春天的风吹醒万物,一年四季都不会有高温。我时常在网上看到“西海固”贫瘠而干旱的地貌,一眼望不到边的黄土,不见一丝丝绿色的植被,也听到过西海固作为贫瘠的代名词。真的是这样吗?记忆中我并未见过她在世人眼里的贫瘠的样子,也许她也曾有过贫瘠的日子,像是一位即将觉醒的人也有过困顿和迷茫的时候……但当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不断摸索着、不断向前走的时候,他们的故乡就会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眼前。无论是哪一种面貌,都是广阔天底下不断展开的中国新农村欣欣向荣生生不息的美丽画卷。
刚上初中的时候,学校里有一位从福建过来的支教老师,他给我们教英语,我是第一次听到有老师可以如此生动灵活地教英语字母和单词,又是如此风趣幽默地为我们讲他来这里因为语言和口音闹得笑话。平常上完课,他就会买一些文具和零食送给我们,他说他第一次来到宁夏这个地方,感觉我们的生活条件真的很艰苦。我那时候并不觉得怎么艰苦,只有看到现在和过去巨大的差距,才知道过去是怎么回事。
有关地域的尴尬,从来没有停止过。有人曾经趁着《山海情》,讲西北的存在感有多低。说每次到要介绍家乡的场合,西北人都会有点尴尬,用一个没有什么存在感的特征去形容一个没有存在感的地区,多少听起来像是“张三就是我们村的李四”这种感觉。我想说,在地域上找什么优越感和存在感呢?就如同你的出生、你的容貌,都是被给予的,不是个人主动选择。如果天生“优势者”以此为傲,“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如果天生“劣势者”以此为耻,难免妄自菲薄。
我的美丽故乡,我的美丽新宁夏,用她自己活生生的例子告诉人们,重要的不是在哪里,重要的是她选择要怎么发展,以及她所滋养的人民选择要怎么生活。
而在我的眼里,一踏上那片热烈的土地,我就不再漂泊。于是,今生注定不是异乡人,不是回到了故乡,而是心有了归属。
过去,她是我的故乡,现在,她是我的美丽新宁夏!
未来路
回忆总是萦绕在心头不能抹去,个人对以往的眷恋感沉入心底,新生活的画卷在时代的背景下不断展开,人们乘上这趟开往更美好的生活的列车,在我们党坚强而正确的领导下不断创造着新的传奇。大山以它永久的沉默回应着这一切,“物是人非”是时候该换种说法换种感情色彩了,还是那群人,他们也许老了,也许离开了,但是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环境却和他们的先辈们有着根本的差别。
彭阳县盛产红梅杏,当地有一个大学生,他毕业后回到家乡专门收购果农的杏子等农特产,然后通过电商平台售往全国,夏天的时候外地人尝到的是酸甜爽口的新鲜杏子,秋冬季节则可以在网上买杏干。红梅杏生产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既让外地人知道了这样一种奇特又美味的水果,又知道了这样一个山清水秀独自优雅的小地方。
去年的返乡让我对曾经长大的小村子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理解。再到了离开的时候,却是难免的不舍和一种前所未有的惊醒感,我知道我最终要离开这个小村子,或许有一天也要离开我的宁夏,但是这种离开所承载的使命感和往常外出求学的感受是截然不同了。
我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梦,到现在很多已经忘记了。只觉得那时太年轻,盼望着长大,盼望着离开,盼望着去外面的世界,盼望着和千山万水的相逢……却唯独没有想过怀念、责任这样的词。每遇见一些人,离开一些人,经过一些人的同时也被别人经过着,只有故乡成为我的生命里不能就这么经过的地方。它总是牵绊着我,有了铠甲是真的,有了软肋也不假,只是不足以描述我内心对她的感情。那是记忆时常光顾的地方,那是一路上不断前行、不断离去,力图割舍却终究不能割断的地方。去路总是追逐着眼前世界的“中心”而去,从宁南到宁北,从重庆到首都,新的世界原本是广阔天地,新的相逢原本是一场盛宴,可每多走一步,多向前一些,就离过去更远了。我像千千万万人一样,在都市的白昼里忙碌着,在那样几点徘徊着,却还是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一隅——我的美丽村庄。“离家五百里”,大概是为了体会乡愁的味道。终究要离开,既然是故乡,便不再是归处。如果非要给“离开”写一个完整的结语,我想说,离开不是割断,未来还有长长的路,而离开是为了更好地走未来的路。
如果仅仅把这种感情停留在个人这一微小的层面,还是过于浅显。因为一个地方的变化是无数人的辛勤换来的,是在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逐渐发生的,是在一种恰到好处的历史时空中不断促成的,你可以对这个地方凝结无数种个人的情感,但不能抹去时代赋予她的使命感,不能忽视人民群众融入的心血和感情。我的故乡,不仅是我的归属,是我的一份依恋,更是滋养着无数人们的无私的土地……如今,她又承载着新的历史使命:成为新时代的美丽新宁夏!
无数个离家的苦楚似乎带着逃离的宿命,无数个返乡的悸动与欣喜又让我加快了回来的脚步。
曾经无数次说:再见了,我的美丽故乡。
这次我要说:你好,我的美丽新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