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是一种重逢,经历的故事,遇到的人,走过的城市,离别的亲友,甚至多年前居住过的老屋。如果说最能让我感动和难以忘记的,应该就是那多年前的老屋吧。梦里百转千回,总能不时的梦到它,不仅承载着儿时的回忆,也承载了改革开放以后我的家庭环境的改变。
回想往昔,最开始的记忆应该就是后山梁跟前那几排老平房了。6岁之前的事情现如今已记不得了,能够记得的就是6岁时我已经住在了那里,因父母是国企职工,单位统一分配住房,也正是单位分配的住房,家家格局都一样,三间瓦房,围了一个30来平米的小院子。上厕所是我最痛苦的事情,那时候都是公共厕所,从家到厕所需要走5、6分钟,夏天还好,到了冬天就不行了,早晨6、7点,天还是黑洞洞的,对于胆小的我实在是害怕。说来也可笑,不知其他人梦里旧事都是什么,我竟时常梦到曾经的公共厕所,内心的阴影太过于深刻。
冬天是大人小孩都不喜欢的季节,无论是家里还是学校冬天取暖的工具只有一个——火炉子。每年临近冬天前的1个月,就要储备煤炭了,每家每户门口都会用砖头砌一个小煤房,专门用来储备煤炭,一整个冬天的取暖就靠它了。我家的火炉子是砌在了屋内的一面墙跟前,这面墙正好连接隔壁的卧室,这样不仅可以做饭,亦能取暖。冬日里不仅要储备煤炭,还要储备几样非常重要的东西,如果不提前储备,冬天只能吃干饭了,那就是白菜、土豆、粉条,还有提前熬好的西红柿酱,整个冬天饭桌上不是白菜炖土豆,就是白菜炖粉条,再就是白菜土豆粉条一锅烩。吃够了这日复一日的饭菜,最让我期待的,就是过年,过年除了可以吃到炒货、糖果,还有父母单位发的鲤鱼、带鱼、橘子、苹果。现如今让我最为怀念的就是妈妈火炉旁炒的微糊的花生,这个场景可能会镌刻到脑海里一辈子,只要一闭眼,画面就会立刻在脑海中定格,我时常想,如果我有一只画家的笔,我一定要将这美好留下来。
年前的冬日总会是最冷的,平时的父亲最晚7、8点就会到家,可是那天已经快12点了,父亲还未归来,在手机、座机还未普及的年代,有时候没有音讯的等待是熬人的。母亲坐在火炉旁边一边炒着花生一边不停的重复着:“你爸爸怎么还不回来呢,不会有什么事吧”。我一边听着母亲的唠叨,一边依偎在她身旁吃着前一锅新出炉的花生,终于,大门响了,“妈妈,妈妈,爸爸回来了”,母亲紧锁的眉头瞬间舒展开来,身上还冒着寒气的父亲抬着一筐结了冰霜的橘子进了屋,母亲急切的询问父亲为什么回来这么晚,而我的眼睛只盯着那一筐橘子,迫不及待的就要伸手去拿,父亲看着我猴急的样子说道:嘴脏的,一天好像是啥都木(没)吃过,你望孬(看那)橘子都结冰了,也不怕把肚子吃坏。母亲拿了两个橘子放到炉旁,“一年也就这会能吃到个橘子了,让娃吃吧,不给吃今晚上估计觉也睡不好了。”父亲摸摸我的头,“这个馋丫头”。
生活不会一成不变,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从深圳沿海城市吹到了西北地区,作为重工业城市,我们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因伴随着改革开放,父母所在的企业接受着大量的国外订单,单子多了,就说明企业的效益好了,父母的工资也就水涨船高,我家作为双职工,在那个年代,算是小康家庭,在加上我这对勤劳的父母,家里也开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对原有的小院内加盖的三家大瓦房,到对房屋进行了整体装修,在当时朴实的、没开过眼界的人们眼里,这可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冬天自家暖气一烧,屋里暖和的可以穿短袖了,不过也有很大的弊端,父母半夜必须要起来给锅炉房加煤炭,要不然第二天准熄火,因炉子太大,熄火后再点燃也是件麻烦事,还有就是一刮风满院子下黑灰,爱干净的母亲一天要扫很多遍,也制止不了黑灰的肆虐。
1999年,是香港回归后的第3年,以前电视里看到的小楼房在我们这个小城市开始拔地而起,但是想要住楼,是有名额的,谁抽到谁就有购买的资格,好运总是会眷顾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们,始终对生活热爱的父母有幸抽到了一签。
搬家的那日,正值春暖花开,明媚的阳光暖洋洋的,就像当时我们全家人的心情,搬家这天我是兴奋的,没有一点点的留恋。
我家住在小区靠路边第二层,坐在阳台上,磕着瓜子,充足的阳光照在我的身上,新房子真好,集中供暖真好,不用摸黑上厕所真好,再也不会因为偷懒不扫落满黑灰的院子挨骂了。母亲也高兴的对着父亲说道:“没想到还能有机会住上小洋楼,这辈子,值了。”
2000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家经济发展就像插上了加速器,但国有企业却日益亏损严重,面对政企不分家的国有企业,国家大刀阔斧推进国企改革,这次改革,为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起到了有力助推作用,但是也是在这次改革下,一批国企职工下岗,2003年,就在我考上大学的这一年,我的父母也下岗了,接下来该怎么办?是我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在父母一筹莫展之时,国家针对改革之下的下岗职工的一系列政策陆陆续续出台,父亲也因为曾经下过矿井,符合退休政策,退休也慢慢办了下来。家里总算过了大难关。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家乡,参加了公务员考试,有幸成为了一名国家公职人员,也找到了人生的另一半,一名人民警察,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庭,我又一次从住了16年之久的房子搬到了大武口,有了属于自己的家。两年后,女儿出世,因我上班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把孩子送去了父母那里和公公婆婆轮流照顾,家里的房子已经老旧,冬天的暖气也不怎么热了,因有了女婿和小外孙,房子也不够住了,父母为了不让自己的小外孙受委屈,又一次作出了重大决定,再次搬家,三室两厅一卫的大房子里,分配了属于我们一家三口的卧房。母亲也是一个心气高的人,把房子从里到外进行了精装修,旧房子的家具一律不要,全部进行了更换,母亲对着新装修好的房子对父亲说道:这次,我是真的知足了。我笑着对母亲说:妈,话不可说的太满,你们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公公婆婆为了自己的小孙子能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竟也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住了30多年的老房子卖掉,在银川买了一套小高层。
今年是2024年,看着身边的同事一个个都换上了大房子,我和老公也已不满足于现有的住房,准备把换房子的事项提上日程。女儿高兴的说这次一定要给她分配一间属于自己的琴房,这样拉琴的时候就不用听到我们的唠叨声了。
回望搬家的经历,从母亲口中得知,我家不仅搬过这3次家,父亲和母亲都是农村出来的,父亲虽然被招工在城里工作,但是和母亲结婚时还是在农村住着,一间土坯房是那个时代所有农村人的记忆,家家户户的房屋都是用黄泥打成土坯子一层层盖起来的,屋里除了一个也是用土坯垒砌的大炕和一个做饭的火炉子,几乎没有多余的家具了。打水是要从井里才能打出水,无论冬夏。冬日里,从牛羊圈内把牛羊吃剩的玉米杆子抱出来,晚上把炕烧热用来取暖。夏天,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一场雨后,院子里、小道上,泥泞的路难的人根本走不了。
不过还好,母亲说在我3岁的时候,父亲把她接到了城里,那算是我家第一次搬家吧。从农村搬到城里,家也不过是从农村的土坯房到城里的一间小砖房,满共不到10平米的屋子里,承载了我最初的童年,母亲说我的普通话就是那时候跟邻居家的小朋友学的,可我已经没有任何记忆了,听母亲说,那个小砖房只有一个很小很小的窗户,屋子里几乎永远是昏暗的,那屋外明媚的阳光仿佛已经将这个小家遗忘。沙尘天气也是了不得,一年中几乎半年都是在风沙中度过,一场沙尘过后,窗台上沉积的沙土足有5厘米之厚。
如果记忆以前的2次搬家也算上,我家可以说是搬了5次家了,每一次的搬家,就好像留下了一个时间节点,每一次的搬家,又好像是对未来更加美好的憧憬与期待。从冬天唯一期盼的那颗裹着冰碴的橘子到实现水果自由,从一间只能遮挡风雨的土坯房到100多平米的楼房都已难满足生活的居住环境,从黄土漫天的小土城到山水园林工业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我们一家正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所奔赴,我所热爱的这片故土也正朝着中国式现代化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