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石嘴山中院政治处 尤兆林
这就是那个孙少平:上学时,每次都是最后一个打饭,因为他只能吃得起剩下的黑馒头;打工时,他穿着破衣服、卷着破褥子,与其他民工挤在肮脏、破烂没有门窗的窑洞里;在煤矿,每天像个煤球,从事着危险而又繁重的采煤工作……
但,无论走到哪儿,他始终是那个自强不息的孙少平:最后打饭,他还可以和同学郝红梅换着看书,避人说他们之间的闲话;为了不让包工头知道他读过书而被辞退,他请求睡到刚刚建起的四面通风的楼里,就是为了能够在夜晚点着蜡烛安静地读书;在煤井中,他利用工作间隙,在矿灯的照射下、旁若无人地读书……孙少平的精神世界是那么的丰富!他从不感觉到累,从不感觉到苦。因为他知道,“人的生命力,是在痛苦的煎熬中强大起来的”。
书,在孙少平的生活中,始终给他以知识、给他以力量,造就了他开阔的视野、独特的思维和与城市干部子弟、大学生不同的气质,使他树立了一种全新的价值观、世界观、生活观,没有以世俗的眼光认为劳动是可耻的。因为读书,他还收获了意想不到而又是那么顺其自然的爱情。合上《平凡的世界》,我久久不能释怀,脑海里不断呈现出书中的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田润叶、田晓霞、金波……但始终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个从农村出来、看似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但一直嗜书如命,如饥似渴地努力用知识改变自己、从来不向命运低头的孙少平。
与孙少平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坚持读书相比,今天的我们自感不如,很是自惭形秽。如今,新媒体时代,碎片化的信息,每天都铺天盖地向我们涌来,让我们看了这个要看那个,看了这个还想看那个;如今,人人都在说着社会上发生的许多与自己毫不相干的新鲜事和流行的各种观点、歌曲以及电视剧情节(正如路遥所说,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是麦克风,每天上网、看手机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几乎没有人说或者议论今年茅盾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甚至连他们的作者是谁都不知道;如今,每年能够安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一本书已成为一件奢侈的事,家中或办公室的书成了装点门面的东西,即便想看书,也是拿起了就瞌睡或草草看完后很快就忘记,或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或虎头蛇尾地看了一本又一本,始终没有完整地像买衣服那样仔细地看完一本,且谈论读书心得没有了共同语言这个“市场”,甚至会被笑话;如今,我们近视的原因,得了肌腱症、得了颈椎病的原因,不是因为读书,而是在电脑、手机不停地“奴役”下,甚至于“废寝忘食”的结果。
生活环境的改善,我们不希望也不可能再回到孙少平的那个年代、那种环境中,更不可能像孙少平那样躺在刚刚由钢筋水泥搭建的楼房、冰冷的窑洞和乌黑的煤井下去读书。我们也没有那种意志,但我们需要的是孙少平那种坚强的精神、那种毫无浮躁的定力、那种把握自己方向的信念。这些,都要求我们在这物欲横流、色彩缤纷的现实世界中拒绝浮躁、拒绝诱惑,能够静下心、安下神、放下手机、关闭电脑、暂停音乐,心无旁骛认真地、有耐心地、系统地去读书,从书中找寻微信、微博、电视中不可能表达出的那种感觉和感知。就如看完《平凡的世界》电视剧后,评价如潮,其中有许多人批评甚至指责没有拍好。当然,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想当年,四大名著拍完后,也总有人说三道四,它们终归与原著是有差别的。要想找到原著中那种真正的感觉,只能去看原著、读原文。《平凡的世界》中对人物的穿着、感情、心理等细节的描述,对他们性格的刻画,对当时环境和社会生态包括一草一木的描写,总有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每一个读者都会产生超越时空的共鸣并久久回味,这是电视剧所不能完全演绎和我们看了电视剧后所完全不能体会得到的。
如今,工作压力的加大、生活节奏的加快,也让许多人难以静下心来读书。曾国藩说过,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而事在人为,时间是可以挤出来,且看书是件修身养性的事,何乐而不为呢,关键是看我们有没有放下心中的那份浮躁、忘记窗外的喧嚣、还归人性的本真、控制自己的定力。今年清华大学秋季开学新生入学报到前,作为校长的一份特殊礼物,《平凡的世界》三册图书随着录取通知书送到了2015级本科新生手中,校长邱勇还专门写了寄语。我想说,如果想好好读书,就也从读《平凡的世界》开始吧,相信《平凡的世界》至少会让你那颗有些浮躁的心更加平静一些,相信那个我们未曾“谋面”但已深深刻在我们心里的孙少平也会给你未曾有过的激情、信念和力量。因为,孙少平是虚构的,但他的精神是真实的。